原标题:首席读报告 | 跳出“舒适区”拼出未来
首席读报告
(资料图)
首席记者 况昌勋
观察两会的“门道”,不仅在看人、看事,更在看精气神。
3月5日,在首场“代表通道”上,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水庆霞代表,讲述了两场逆转的比赛——
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中国女足在半决赛下半场,被巴西队反超,最后20分钟,“所有人都没有放弃,就是拼搏,顶住了压力”,逆转进入决赛。
2022年亚洲杯对阵韩国队时,在上半场落后的情况下,中国女足提振信心、调整战术,逆转夺得冠军。
水庆霞说:“中国女足被称为铿锵玫瑰,主要体现在团结协作、勇于拼搏、永不言弃的精神。其实在全国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精神。”
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一组组数据、一个个成绩,都透出这股子精神。
与此前换届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同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开篇中以较大笔墨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。
报告使用“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”形容困难与挑战,用“来之极为不易”来形容取得的新成就。两个词,道出了其中的艰辛,也道出了顽强拼搏。
回顾过去五年,亦是极不寻常、极不平凡。中国不仅经受住世界变局加快演变、新冠疫情冲击、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,而且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。
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,五年年均增长5.2%”“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”“上亿人出棚进楼、实现安居”“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.5亿户”“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.6%,突破40万亿元、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”……
政府工作报告用数据和成绩,让“顽强拼搏”“踔厉奋发”“坚韧不拔”“锲而不舍”“风雨同舟”“携手并进”这些抽象的词汇,可知可感。
换个角度来说,每到紧要关头,中国人总是把这些抽象的词汇,转化为爬坡闯关的具体行动。
踏上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仍然要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,用奋斗铸就辉煌,用实干赢得未来。
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:“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,没有捷径,实干为要。”
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海南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,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,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,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。
海南省委亦已提出目标: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标志性成果。
但是,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。特别是,海南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,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努力,才能顺利推进这项伟大事业。
“安逸建不成自由贸易港,悠闲换不来高质量发展。”2月5日,海南省委常委会如此提醒全省干部群众。
面对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使命,海南不能“坐等”封关,要争分夺秒做好硬件建设、软件建设和压力测试等各项准备工作。
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,海南亦不能“躺平”、也不会“躺赢”,要跳出“舒适区”,以拼抢的姿态,做好制度集成创新、营商环境优化、重点产业培育、招商引才、补齐短板等工作。
2023年初,海南把“抢人才、抢招商、大开放、大改革”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,提出以超常规的紧迫感,以一刻不放松的姿态,以开局就冲刺的状态,全力以赴拼经济,着力推动经济发展“开门红”“全年红”。
南国春早,阳光“控场”,暖意却不止于体感。春节假期游客“挤爆三亚”,167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集中开工,派出多个代表团、招商团分赴境外招商推介,启动“百场万岗”2023年校招活动……人员“流”起来,消费“旺”起来,项目“跑”起来。
拼,才能赢得未来。
苏轼有句话,“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”。追求远大的目标,就要有向最难之处攻坚的勇气和行动。也就是要做到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,“事不畏难、行不避艰”。
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,路途虽远,但无捷径,唯有实干、唯有拼搏,才能实现。作为建设者、参与者,每一位海南人都要从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争做“拼命三郎”,拼出美好未来。
)(况昌勋)